為了片中結尾 翩翩落下的櫻花瓣
再看了一次艋舺
雖是重看 依然感動
當濺血化為櫻花瓣 從天而降 斑斕而燦爛
全身血跡 面帶微笑的 和尚 蚊子
心中應是愉悅而溫暖吧
 
 
 
片中的配樂
真的讓人印象深刻
慢板 弦樂
悠揚而浪漫
尤其是琮琮的吉他撥弦
彷若青春時期的理所當然
有些莽撞
有些純真
讓我想起<<四海兄弟 Once Upon A Time In America>>
 
以下文章轉載自: <藍祖蔚> 鈕承澤艋舺:瀟灑精算 http://4bluestones.biz/mtblog/2010/02/post-1848.html
 

  manga02.jpg

 

Kuso小品進化成為動人史詩,不但是《艋舺》導演鈕承澤的巧思與妙技,亦是他在廝殺激烈的春節檔市場中勝出的企圖心。

 

美國導演柯波拉(Francis Coppola)的《教父(The Godfather)》傳奇雖然是從女兒婚禮開場,但是教父在街旁買橘子遭槍擊,卻是黑幫火拚高潮的前奏,熟悉《教父》脈絡的鈕承澤,在《艋舺》一片選擇了雞腿來開場,乍看有些無厘頭,卻因此有了新意,也使得男兒情義有了與台灣過去黑社會電影截然不同的切入觀點。

 

這種要停格就停格,要插字幕就插字幕的Kuso破題法,兼具了青春、浪漫的狂想氣息(很有日本導演行定勳力作《GO!大暴走》的狂野氣味),再搭配往復拉鋸的流暢敘事,鈕承澤確實找到了與新生代觀眾對話的文法;等到觀眾都已登堂入室之後,他再回歸黑幫爭鬥的史詩主流,就連挑剔的中生代影迷,亦能看得津津有味了。

 

是的,《艋舺》賣座,無關乎青春夢想的重建,亦難與台北市改造舊社區的強力行銷畫上等號,《艋舺》賣座,純粹只是因為鈕承澤會說故事,且有故事可說,讓觀眾看到了一部有想法,亦有內容的好看電影。

 

乍看《艋舺》前十五分鐘的戲,卻讓人有些提心吊膽的,原因是迎合市場的Kuso風格,其實有點嗆俗,可以博君一粲,卻很難持久,就像鳳小岳飾演的志龍一樣,囂張搖擺,卻也容易自暴其短,稍有不慎,就會墜入青春校園電影或是古惑仔電影的傳統框架之中。mg5114.jpg 

但是,沒有,《艋舺》的Kuso前戲只是調味,只是要帶出趙又廷飾演的蚊子從寂寞到認同的轉變過程,鈕承澤在處理最關鍵的跳牆戲時,故意留了一手,先只是介紹了他們的集體行動,終場前才又回顧趙又廷在攀牆前的猶疑與決志,讓「跳牆成一夥,青春不回頭」的行動有了最精準的對位符號。先是大刀斬切,快意揮灑,最後才來一記如雷灌頂的回馬槍,這種敢放敢收的剪輯手法,確已證明了鈕承澤懂戲會說戲的功力。

 

鈕承澤是台灣新電影時期的重要演員,但是那個時期的演員,除了楊惠姍之外,多數演員都只是導演的棋子,做了導演之後的鈕承澤卻懂得讓演員跳出來,《艋舺》的演員空間確實大過以往的台灣電影,這也是創造觀眾投射與共鳴的重要手段。其中,阮經天的表現更勝趙又廷,王識賢的韻味更勝馬如龍,算是全片最重要的關鍵人物。至於席曼寧和陳漢典的鋒芒亦極亮眼,甚至鈕承澤自己下海演出的外省掛角頭,也比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的楊清順更精準貼切(鈕承澤強在他的坐姿與眼神,得知兒子真相時的腳步聲,卻顯得亂蹄失控了)!

 

mg5110.jpg如果說趙又廷的角色是一根腸子通到底的直率與認真,阮經天的表現則像九轉迴轉般彎轉多變。首先,他的光頭造型在那個髮禁初開的80年代末期,在多數青年強力護髮變髮的年代裡,就顯得格外突出;其次,其他的演員都只會血性談話,只有他吐得出智慧語絲,不管是「今天你不弄死他們,有一天你就會被他們弄死」或「想知道,就會知道」,所有的關鍵語句全都是他來說的;第三,他的情欲傾向,也是全片最詭奇的設計,所有的異性糾纏都與他無關,兄弟間的情義卻全賴他來串連(不管是洗背、代塗強力膠,或者出面頂罪)。至於整齣戲最見城府的設計當然就在於他沒有贅戲,也沒有贅辭,他被廟口角頭馬如龍打個半死,並非單純地只是老大教訓手下而已,暗含的權力鬥爭與歷史恩怨,才是牽動後續劇情的關鍵,至於他是為了復仇,還是志龍,還是廟口,才做出最後抉擇?同樣創造了耐思的曖昧空間。

 

台灣電影很少看見這麼有血有肉的角色雕塑,看得出鈕承澤對和尚這個角色的偏愛,而阮經天也沒有辜負與錯失這個機會;當然,趙又廷靠著他擅長的憤怒吼勁,保住了他的血性江山,沒有被阮經天把所有的戲份全都吃了乾淨,也算不容易了。 

整齣《艋舺》的最大失誤,其實在於馬如龍的Geta角色,關鍵在於他頭戴浴帽出場的Kuso搞笑,以及在那卡西演唱時,張羅著年輕小輩的模樣。鈕承澤確實有意要顛覆前人模式,新塑「俗擱有力」的台灣角頭模樣,但是Geta角頭的豹變模樣,卻失去了必要的連結,你很難想像Kuso搞笑、家法嚴懲以及力戰群雄的三稜鏡如何折射在他身上,相較於其他角色的脈絡鮮明,Geta角頭反而是刻意混血反而混到面目模糊了。

 

manga082.jpg 

《艋舺》的角頭談判戲也是味蕾精準的詮釋,《教父》中,馬龍白蘭度與五大家族的談判,就因為長子的多嘴,讓對方看出縫隙,而有了下手之心;《艋舺》的談判戲,其實也精準地運用剪接對比,把爾虞我詐與心浮氣燥的流動氣息都換算成演員的五官特寫,讓人一看就明白,但那卻是鈕承澤早已潛入角色與劇情核心,又浮出水面的消化結晶,看過這些場面調度,《艋舺》的魅力即已確然,鈕承澤瀟灑精算的導演地位亦已確然。

 

 

以下文章轉載自: <陳建嘉> 櫻花時代-艋舺 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kevincs/archive/2010/02/07/470337.html

 

鈕承澤蟄伏多年的電影之夢,恍如櫻花一瞬般綻放那瞬間的美麗,卻又短暫。而我在電影裡面所看見的,是鈕承澤向來所意圖要訴說的一種概念,男人的寂寞,男人易碎的夢,他對生命的不信任與宿命論,亦像櫻花,亦像血,浪漫地再整部電影散漫開來。

有了這樣的理念,不難想像這是一部充滿鄉愁的電影,如此寂寞卻又透明,一群男孩在舞廳、冰店、電影院的背景教人回顧了當年的盛景。當年經濟起飛的模樣,透過整部電影的鏡頭視角,一幕幕紀錄下來,這其實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黑道電影,不若於法蘭西斯科波拉,不若於吳宇森,也不若於北野武,【艋舺】從第一幕那言不由衷的拳頭,就告訴我們電影的全貌,這是我們曾經共度的寂寞。那個跨越過聯考、父母壓力與族群認同的模糊年代,鈕承澤毫不避諱的將他自己的外省身分做了一個投射,在趙又廷身上實現,灰狼是外省掛,MASA大仔有後壁厝,GETA大仔有廟口,【艋舺】這個曾經群聚各種族群的小鎮,有來自於不同地區不同的人,但是蚊子不屬於任何人,正確來說,他的信念是模糊的。

這就是【艋舺】,海報上偌大的宣傳詞「我混的不是黑道,是友情,是義氣。」則顯得更生猛許多,從一開始包裝精美的行銷,以復古的八零年代文化重新帶我們召返那個美麗的世界,重現萬華的盛景,再從幫派的敘述為主,和尚那樣明顯的同志偷渡,那樣不說白卻反而是整部電影最確定的信念,他的愚忠其實如此可愛。蚊子所欠缺的身分認同,他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,卻在GETA的身上得到認同,甚至自願為GETA抬牌位。不同於行事扭捏的外省幫派,台灣黑道的率真直接,就如同白猴所說的:「這就是台灣黑道,俗擱有力。」透視了台灣早年的生猛有力。

再來的畫面,則是將【艋舺】形塑出更為激盪的史詩感,貫穿了台灣這一段盛年的歷史。幸虧了副導演林書宇在【九降風】就已經嫻熟的青春浪漫,【艋舺】的少年飆車、當街鬥毆甚至連嫖妓都顯得如此哀愁,與鈕承澤的鄉愁相輔相成。但這仍然是專屬於鈕承澤的電影,那張巨大的【小畢的故事】電影海報,年輕時的浪蕩轉化為中年時的自我獨白,我們都只是隨風而擺動的草,指的是自己,指的是艋舺,指的也是台灣。

這可能就投射出了【艋舺】的一些言外之意,同樣擁有外省身分的鈕承澤,所具備的認同感更是模糊,來自哪裡?要去哪裡?這片在某些層次彷彿要告訴我們更深沉的含意,【艋舺】的原意是小船,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裡面載浮載沉,面對未來與過去無以為繼。青春也是,夾在一個前途未明的年紀裡,既然什麼答案都無法揭曉,整部電影就成為了尋找答案的一個依據,眾人都在尋找答案,GETA與MASA選擇保持現狀,文謙想要居上位,灰狼想要改革,太子幫五人卻只是單純的想要繼續保護彼此。

但我真正被感動到,也覺得最浪漫的,便是電影的最後那一個段落,漫天的血如櫻花飄落,滴滴落在自己的至愛好友身上,迅速切換到妓女小凝所說的:「最近有什麼電影好看啊?」隨後望著櫻花天花板傻笑,我被那樣的煽情畫面弄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。即便在最困苦的環境,也能夠聽著Air Supply的歌曲而偷偷存藏著一點專屬於自己的浪漫,那個時候我才發現,這就是鈕承澤在電影裡面交代給我們的答案,保護自己心愛的人,選擇自己最想要的生活,那其實就足夠了。倒是我覺得電影最後蚊子的獨白有點多餘有點說教,但那個意味深長的眼神,搭配著曾經蔚藍美麗的天空,還真的是美麗極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 的頭像
    J

    J's Journey

    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